梦萦几度的个人空间

信息量2956

有一种诈骗道具叫“保健品”2021/5/29 15:33:16

“时间永是流逝,街市依旧太平。”看到“老年人”“保健品”的时候,我总是想起鲁迅先生的这句话。
这话用在此处,似有不妥。但是,自2018年“权健事件”之后,保健品乱象并没有停止,似乎还有愈演愈烈的迹象。一个“权健”倒了,会有好几个“权健”站出来,抢市场、“献爱心”。于是,保健品的名字换了一茬又一茬,“神医”“专家”“教授”的面孔换了一张又一张,忽悠的台词换了一套又一套。不变的,是那双伸向老年人的黑手,就跟牛皮癣一样,怎么也去除不掉,“马照跑,舞照跳”,只是老人们积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都可能被坑得山穷水尽。
丰厚赠品、免费活动、神奇疗效……现在,是不是在组织什么“樱桃采摘”“鸡蛋、面条赠送”等活动了?这些词语,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?
伸向老年人的黑手,不仅有游击队,也有骗子冒充的“正规军”。甚至不再是以前没有任何批号的“三无产品”,一些有批号的保健品、食品,打着“生态农业”“绿色健康”旗号,加入了欺骗老年人的行列,混淆视听,增加有关部门执法的难度。被查的时候还言之凿凿,“我们卖的是保健品,可能老年人误以为药品了”。似乎听起来颇有道理,保健品作为商品,商家是有定价权的,一个愿买一个愿卖。
一样的目的,不一样的套路,最终的目标惊人一致——就是掏空老人的腰包。但这绝不是普通的买卖纠纷。
无论产品有没有批号,能不能把人吃坏,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商品买卖,本质上,这是以保健品为道具的诈骗,说得严重一点,这是谋财害命。这种诈骗跟道具是什么没有关系。
虽然在这种诈骗面前,科普要跟上步伐,老年人作为受害者,理应擦亮眼睛,提高防范意识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仅有老年群体的防范是远远不够的,更为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负起监管责任。更不要总是将老年人的上当受骗归结为子女的关心不够。照此逻辑,这些骗子们是不是还应该发个锦旗表彰一下?
解决以保健品为道具的诈骗,根本上要从源头上抓起,公安、工商、卫生等多部门齐抓共管,区分正常的保健品销售和利用保健品进行诈骗的行为。更要主动出击,坚决打击。而不是等受害者找上门来,寻求“公道”的时候,再去主持正义。因为,老年群体的问题,不仅关涉个人利益,也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。
网站地图 - 手机版 - 留言反馈
个人空间相关信息由系统索引库每60分钟定时更新同步,非实时数据显示